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开展“古城半日”考察活动

1030日上午九点,我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古城半日考察活动在聊城古城开展,本次考察活动主要分为三条路线,由数字媒体系五位教师分别带队。

第一条线路:以古楼为中心向外扩散,包括光岳楼及周边的明清圣旨博物馆、范筑先纪念馆、东昌葫芦博物馆、茌平黑陶博物馆、民俗博物馆、乡村记忆博物馆、海源阁、戏曲文化展览馆、明清紫砂博物馆、中国阿胶博物馆、鲁西民间艺术体验馆、东昌木版年画博物馆、孙金龙东昌毛笔等。

第二条线路:运河沿线,包括山陕会馆、基督教堂、悟思园古代婚俗陈列馆。

第三条线路:由东关街西首向北向南延伸,包括大礼拜寺街和米市街两条历史街区,有大清真寺、小清真寺、宋代铁塔等名胜古迹。

线路一:

在徐冉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以古楼为中心,对光岳楼、东昌葫芦博物馆、海源阁、中国阿胶博物馆等景点进行了参观考察。在东昌葫芦博物馆,同学们观看了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的葫芦工艺品,了解了东昌葫芦这一特产的雕刻工艺、纹饰风格等。在中国阿胶博物馆的参观中,通过精美的泥塑同学们了解了东阿阿胶的制作过程与制作工艺。在紫砂博物馆,同学们参观了从明代到民国的紫砂壶与紫砂工艺品,认识了从明代至今紫砂作品从器型、纹饰、工艺等方面的变化和进步。




邸衍玲老师带领同学们来到了古楼的楼南大街。楼南大街北起光岳楼、南至南门水桥,有一条长200米,宽18米的街道。楼南大街的中段西侧则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源阁。海源阁是聊城文化昌盛的标志,它的院落紧靠楼南街南口,坐北朝南。新建的“海源阁图书馆”紧邻海源阁西侧与海源阁珠联璧合相映生辉。




其他同学跟随于鸿雁老师围绕古楼东西两条街以及光岳楼附近进行考察,来到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昌毛笔”,“东昌毛笔”是第一批被录入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之后有去了东昌木版年画博物馆,年画小人生动形象、色彩丰富,设计印色红火吉利,像灶王爷、门神、财神、胖娃娃等都是贴近生活的民俗艺术,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望。




线路二:

邱秀伟老师带领同学们参观了山陕会馆和基督教堂。在有近三百年历史的山陕会馆中,进山门、登戏楼、观钟鼓二楼、拜关帝大殿、品春秋阁,同学们流连忘返。山陕会馆中既有对于儒道佛三家文化的融合,又蕴含了山陕的商人对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信义。最让人称道的还是会馆中精妙绝伦的建筑雕刻和绘画艺术,在关帝大殿的上檐部,有三块整块核桃木材质使用现今已失传的透雕工艺雕制的额枋,分别刻有八仙、神仙传以及二十四孝的故事,不禁让人感叹古代匠人的工匠精神;在关帝大殿的前方,有两尊石狮子,取材至山西终南山,是整块雕刻好之后用船顺运河运至会馆。




线路三:

高凤燕老师和部分同学从闸口码头乘坐“水上巴士”到了铁塔商场码头,上岸便是正在重建的护国兴隆寺。该寺兴建于北宋,现存有一铁塔外,余均毁。铁塔为八角形楼阁式佛塔,塔身共有12层,塔高约十五六米,由塔身、塔座两部分组成,塔身逐层内收,塔顶置仰莲葫芦宝瓶式塔刹。

由铁塔向南有回民小区,小清真寺就在附近,该寺始建于明代,至今已七百多年。门堂挂有红底金字“清真寺”巨匾一块,但没有开放。继续向西,转道大礼拜寺街,这里有许多带有穆斯林标记的民居,浓浓的市井生活气息,还时时传来小羊咩咩的叫声。大礼拜寺,又称大清真寺,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为聊城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寺建筑布局对称严谨,构思精巧,砖木结构凝重肃穆,泥金彩画富丽堂皇。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形式上带有浓厚的阿拉伯装饰风格,形成了中国式伊斯兰教建筑的独特形式。

由大礼拜寺向南穿过东关街头便是聊城市历史文化街区——米市街,这里曾是漕运兴盛以来聊城最早的粮食集散地,如今古朴老旧却仍然充满生活气息——居民悠然闲散,偶遇几只小狗,也慵懒的晒着太阳。




通过本次考察活动,同学们增进了对聊城古城与地域文化的认识,了解城中有湖、湖中有城的城市布局,对名胜古迹的缘起、历史演变、传说故事、建筑风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装饰风格进行了初步探究;对民间工艺品的造型特色、色彩特色、工艺特色、传统元素进行了细致观察,为围绕地域文化展开的毕业创作积累了第一手资料。